正畸医生,你属于几流?

来源:牙康网 时间:2023-09-28 10:41:55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我国自八十年代初首次引进方丝弓矫治技术到九十年代固定正畸技术在全国的普遍使用,直到现在,也就20余年的时间。所以说,口腔正畸学在我国应该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尤其是固定正畸。换句话说,如果单以资历评价正畸科医师技术水平,那差不多是半斤对八两。不过评价一个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从来不是仅仅以资历和经验为依据。

    我们很多年轻医生在开始接触正畸时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贴好托槽,如何弯制钢丝,如何移动牙齿等技术操作方面,而对于正畸学的基础知识,如生长发育,机械力学,生物力学及病史资料的分析等,不太重视。这样的学习态度会严重制约医生今后对于正畸学的理解能力。要知道,正畸医师所面对的患者都是单一的,从没有两个相同病情的病例。经常需要我们在诊治的过程中变换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所以正畸科对于每个患者没有一套绝对程式化的治疗方法,即使是自称完全程式化的MBT矫治器。很多医生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很多时候某个矫治过程很不顺利,可是又找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硬着头皮做下去,结果治疗周期被拉得很长。这就是基础知识的重要,它是触类旁通的基础。从教科书的编排来看,我们也很容易理解这点:教科书中并没有花大篇幅传输具体的矫治技术和操作方法。

    在我看来,评价一个正畸医师的业务水平高低有三:三流医生看咬合;二流医生看面型;一流医生看稳定;超级大师看医德。

    上下牙列达到理想合理的咬合关系是成为正畸科医师的第一步,也是正畸科医师最起码需要具备的能力。能调整好咬合,也就控制好了支抗。不过,这还只能说明医生对支抗的控制入了门。此为三流医生之水准。

    自从X线头影测量技术应用到正畸领域以后,合,颌,面,颅畸形的概念就被广泛应用。正畸的目的并不仅限于牙齿的排齐与咬合的调整了,对于颌骨,面型,颅脑的塑造也成了正畸科医师的职责。这对于支抗控制的水准必须又要上一个台阶才能办到。此为二流医生之水准。

    复发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正畸界的一道难题。参加学术会议时经常听到有些专家介绍说,他的患者一般不需要保持,我很仰慕。专家们所谓的不需要保持,实际上是他们把复发的因素在正畸过程中就已经将其消除或减少,而这正是使用了发展与整体的思维分析了病例,并赋于治疗中。此为一流医师之水准。

    实际上,咬合,面型,稳定三者就是正畸科医生成长的三部曲。咬合和面型是从牙齿的角度,用静止的思维思考问题;稳定是从发育,头颅,甚至生物的角度,用发展的整体的思维思考问题。美国正畸大师proffit就曾经告诫过我们,正畸医生要把患者的牙齿看成一个生物体。言外之意就是不要把牙齿的移动简单的看成是机械式的排列组合,必须遵循生物力学的规律。

    如果说正畸医生的思维从咬合和面型的高度转变到稳定的高度是医生对于正畸科学理解的第一次升华,那么可以说正畸医生从注重稳定的思考延伸到以医学伦理学的角度思考病例,那就是医生对于正畸科学理解的第二次升华,也应是所有医生的终极目标。简单通俗的名词就是:医德!第一阶段升华是思维的升华,第二阶段升华为思想的升华,或者说是一种得道的升华。此为超级大师之水准。

    但,并非是说医者思想道德的升华一定得建立在一流的医疗技术水平之上,只是想说明:医者即使有颗仁心,但不一定就是超级大师,也不一定代表将来就会成为超级大师,因为除了仁心,还需要勤奋和天赋。

    有朋友会问,那还有只看排齐的医生算几流啊?我告诉你,只看排齐的医生根本就不能入流,因为他连正畸科医生都还不能算。

    那又有朋友要问了,你不是说三流吗,怎么又多出来一个超级大师?之所以不把超级大师归为一类,是因为技术到了一定境界,或许再前进哪怕一小步也将是极其困难的,因为医学是一门可以学贯终身而不能穷其源的科学。以当前的思维模式,相关学科水平,研究手段等,决定了我们达到一定高度就再难越雷池一步。从技术角度讲,一流医生与超级大师可能不相上下,所以我并没有将他归为一流;而一流医生与超级大师又肯定有分伯仲,故有此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