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F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来源:牙康网 时间:2023-09-28 13:53:47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SDF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SDF的作用机制
尽管SDF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被揭示,但一些体外研究对其可能的机制提出了一些假设:抑制脱矿过程,保护牙胶原蛋白不被降解,对菌斑生物膜有抗菌作用,以及增加龋损治疗后的显微硬度。最近发现SDF可以与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氟磷灰石,其溶解度低于羟基磷灰石,氟磷灰石的析出可能是SDF抑制病损的主要机制之一。另一项关于SDF作用机制的系统评价认为SDF可作为一种杀菌剂,阻止致龋细菌的生长。SDF还可以促进釉质和牙本质的再矿化,减缓其脱矿过程,减少牙本质内胶原蛋白的降解。

SDF的生物相容性和不良反应
除了SDF治疗后龋损组织被染黑以外,并未发现局部应用SDF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应注意SDF仅对龋损的牙本质染色,而对釉质或健康的牙本质并不发生染色。龋损组织被染黑是最常被提到的限制SDF治疗进行的障碍因素,考虑到这种不美观性,在使用SDF前对患儿和父母进行告知和讨论非常重要。依据父母的接受度和偏好以制订适宜的治疗计划,并就这一措施的益处和副作用进行充分解释,获得父母的知情同意。有建议提出使用SDF之后再使用碘化钾(KI)可以减少染色程度。不过也有临床试验报道单独应用SDF治疗根面龋,与使用SDF和KI治疗根面龋,其着色/染色程度没有显著差异。

SDF与牙髓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在大鼠磨牙的洞型龋损上应用38% SDF溶液后,观察到的不良反应极小。在学龄前儿童乳牙深龋的临床试验中,未发现SDF造成牙髓损伤。在研究假设中一般都将使用SDF后产生的牙髓和牙龈刺激视为不良反应。根据多项临床试验中对成千上万儿童的观察,只有一项研究指出有少数儿童黏膜上出现轻度疼痛的白色病变,2天后未经任何治疗即消失。为防止刺激组织,建议在邻近的牙龈上使用凡士林。

SDF的安全性
SDF已经在日本和澳大利亚使用了数十年。38% SDF溶液中氟离子和银离子的预期浓度分别为44800 ppm和255000 ppm。尽管SDF溶液中氟化物和银的含量较高,但文献中尚未报道重大的不良反应,可能是因为SDF的使用量很小,用量远低于氟化物和银已知的毒性剂量。

关于银的毒性,一项临床研究中在成人3颗牙齿上涂抹38% SDF溶液,平均用量是7.60 mg,银的使用量约为1.50 mg,换句话说每颗牙齿上使用的银为0.50 mg。根据这一结果,在20颗龋损乳牙上使用的最大银含量﹤10 mg(0.5 mg银×20颗牙齿)。如果体重10 kg的学龄前儿童所有乳牙都用38% SDF溶液处理,则使用银的最高剂量不会超过10 mg/10 kg或1 mg/kg。以皮下途径的LD50(380 mg/kg)作为参考,在儿童所有龋齿上使用SDF的相对安全限量至少为此阈值的380倍。考虑到使用周期(1次/年或2次/年),累积银暴露的风险也很小。

关于氟化物的毒性,对于局部使用SDF的长期不良影响,没有科学证据表明专业涂布SDF会导致氟牙症。临床研究中在成年志愿者的3颗牙齿上涂抹38% SDF溶液,平均氟化物含量为0.33 mg,因此每颗牙齿上施用的氟化物量约为0.11 mg。氟化物的可能有毒剂量(PTD)为5 mg/kg。如果在体重为10 kg儿童的20颗乳牙上都局部使用38% SDF溶液,接受氟化物的最大剂量为2.2 mg(0.11 mg氟×20颗牙齿)或0.22 mg/kg。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氟化物的安全限量也至少为此数值的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