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牙科畏惧症的心理护理

来源:牙康网 时间:2023-09-28 15:38:27 责编:护牙顾问 人气:

牙科畏惧症(DFA)已逐渐引起了牙科学界的重视,Engel在1997年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为认识和解决DFA,本文对老年人牙科畏惧症进行调查分析,从心理角度提出了研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群众护牙知识水平较低,牙病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波及着各个年龄段,但各个年龄段发病情况均有不同特点。老年人本身可能带有各系统的老年病,最常见的有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对口腔科的治疗是不利的,要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必须有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治疗技术。使患者感到心情愉快而获得满意治疗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根据在我院干部科口腔门诊和主任门诊随机调查新老患者200名,包括口内、口外及口修患者,男性144例,女性56例,60~70岁89名,71~80岁99名,81岁以上12名。采取询问的方法主要内容为:您是否曾经看过牙?您看牙是否有紧张感?紧张的原因是什么?您的身体健康情况怎样?您希望找什么样的医生看牙?为什么?您看病最担心的是什么?

2 结果

98%的患者均看过牙。其中75%的患者对看牙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他们怕疼痛,担心自己身体承受不了治疗时的刺激而影响心脏、血压。怕麻醉药会激发自己的病情,担心器械消毒是否可靠等等。身体基本健康的仅有8%,患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道等疾病的占92%。根据调查发现,在干部门诊和主任门诊中有56%是定向找医生看病,20%不挑剔医生,24%的患者是根据自己的病情挑自已信得过的医生,但有80%的患者找自己信得过的医生给予治疗或手术。还有40%的患者希望医生能做必要的解释,以了解预防保健知识。74%的患者最担心的是怕遇到医生草率了事,诊治不认真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 讨论

根据国外报道,有80%以上的老年人对牙科怀有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有5%~14%的人由于害怕磨牙以致干脆逃避治疗,更有的老年人因年老体弱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把牙病视为禁区而顾虑重重,根据我们调查,有75%的老年人对看牙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感,还有少数病人,他们不了解口腔科的治疗,对医生的操作或器械怀有高度恐惧感,总之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顾虑,形成了心理的高度紧张,为了消除老年人在牙科治疗中的畏惧心理,医生除了要有过硬的技术外,还应力求把握病人的心理及精神状态,有序的工作程序能够减少或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和疑问,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病史,并应具备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在诊疗时做到察言观色中做好心理疏导,对年龄较大,病情较重,个别过于挑剔和苛求而又必须做治疗的患者,应多以鼓励,宽慰和解释,也可请老病人现身说法,切不可急躁动怒,相反应充满信心,举止稳重,转移其不良情绪,并求得陪伴家属的配合。在候诊时护士可了解患者当天的就诊目的,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患者希望能找到责任心强,技术信得过,态度较好的医生为自己看病,也有部分患者宁可排队等较长时间看病,患者最终目的是希望得到较好治疗,这是每一个患者的心愿,医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自身的工作质量、工作态度来解除老年患者的DFA,再加上医护人员一些必要的心理治疗,相信老年人的牙科畏惧症会逐渐得到缓解。

经调查口内患者占55%,患者多因补牙或牙痛前来就诊,口外患者占20%,多以拔牙或一些小手术前来就诊,口修患者占25%,在这些老年患者中有92%的患者伴有多种疾病,仅有8%的患者基本健康。老年患者常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是手术的禁忌症,对严重的心理畏惧者,应在治疗前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病情,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对自己病情的畏惧程度,另外也可进行较为安全的治疗。

据国内外杂志报道:心功能Ⅰ级或部分心功能Ⅱ级的病人,在正常的心率、血压时简易的拔牙、小手术、麻醉、龋病治疗等对心电图、心率、血压均无明显的变化,然而紧张的心态,不良的情绪,对口腔器械的恐惧心理等引起心率、血压、心电图等的明显变化则为多见,由此可见口腔科门诊的这些治疗,本身对患者是没有很大刺激的,情绪紧张比拔牙的创伤对患者的威胁要大,许多患者在口腔治疗时发生心律失常往往跟情绪紧张有关,王和中等人的研究认为:口腔病人治疗中窦性心动过速占首位,一般认为窦性心动过速与患者精神紧张、拔牙疼痛、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有关。

老年人DFA是应注意的问题,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已引起重视,良好的心态有利医疗,预防疾病。医护人员要注意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正确疏导,对提高治疗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